歷史上的今天,人類史上第一顆硬碟RAMAC!

 

碟,Hard Disk,大家都曉得是現在我們常說的傳統式硬碟,它是電腦系統裡非常重要的資料儲存裝置。但大家知道史上第一顆硬碟是何時誕生的嗎?沒錯,就是今天,9月13日。

 

史上第一顆硬碟是由我們耳熟能響藍色電腦巨人-IBM於西元1956年開發完成,它的名字叫305 RAMAC,305 RAMAC是現代硬碟最早的雛形,它相當於兩個冰箱的體積,如下圖:

 

 

使用50面24英吋的金屬磁碟,每面100道磁軌,總容量5MB,平均每MB需花費1萬美金,所以一台305 RAMAC 5MB就要價5萬美金,折合新台幣約150萬,是不是很驚人呢?相較之下,今天拜科技之賜,現在硬碟不但體積變小、容量更大、價格也越來越吸引人,相信未來會出現更符合大家期待的儲存產品。

當初設計305 RAMAC是應用在商業即時計算,處理庫存資料及訂單系統,最後因時間與技術的推移,305 RAMAC在1962年下一代的儲存裝置的問世IBM1401、1405,體積重量大的305 RAMAC也就漸漸被市場淘汰了。

 

最後一段引用IBM全球儲存系統行銷副總裁Elly Keinan某年在澳門舉辦的亞太區儲存系統年會上說得一段話,來看這一段硬碟發展歷史:

 

 

世界上第一款磁碟機(magnetic drive) RAMAC(名為IBM 305)是IBM在1956年所創,重達一噸,只能容納5MB的資料。而該公司在今年九月推出的DS8000 Turbo儲存設備,儲存容量已經達到了320TB。


用更實際的方法來比喻兩者的差距:IBM 305只能存放一幅達文西名畫的數位影像檔,而DS8000 Turbo,可以把古根漢、大都會美術館裡面所有的畫作通通存放在裡面。IBM 305可以存放一部莎士比亞全集,DS8000 Turbo則可以裝下7千6百萬部。


「過去這五十年,儲存技術的革新實在太大。而且,如果回頭去看和硬碟一起演進的人類史會發現:哇,自己還真老,」Keinan說。


Keinan以「從石器時代到儲存設備(From StoneAge to StorAge)」來比喻硬碟在人類歷史上佔有的地位:1956年IBM 305誕生,同年第一款電視遙控器面市;1961年東西德築起了柏林圍牆;1963年IBM 1311可移動式磁碟問世;1969年阿姆斯壯登陸月球;1970年世上第一款磁碟片現身;1971年錄影機問世;1979年新力(Sony)推出了Walkman,前者也成為了隨身聽的代名詞。


隨後,1981年,IBM推出個人電腦(PC);1983年,手機正式商品化;1992年,全球資訊網(World Wide Web, WWW)問世;1996年,複製羊桃莉誕生;2000年SATA硬碟和達康(.com)興起;2001年第一款把硬碟放進隨身裝置、並且重新振奮蘋果電腦股價的iPod問世;2002年iSCSI 架構浮上檯面。


不過,儘管硬碟技術日新月異,並且熬過了這五十年的挑戰,IBM還是將重心放在企業用戶所用的硬碟——儲存設備之上。該公司在2003年將硬碟事業部門出售予日立(Hitachi)。隨後在2004年售出個人電腦事業部門予大陸品牌聯想,引起市場一陣嘩然。種種的跡象都象徵著這個藍色巨人已然意識到,個人系統微利時代來臨,企業用戶的玩具才有利潤可逐。


在企業內部的數位內容每年以倍數成長,加諸法規遵循等因素驅動企業用戶開始重視儲存設備,IBM認為把焦點放在儲存事業的決定完全正確。

「現在我終於能和我太太解釋,我在做的工作究竟是什麼了。五年前根本沒人懂得什麼是儲存,」IBM系統科技事業群儲存及軟體架構副總裁Jai Menon說。

  

 文章照片引用自:http://publish.it168.com/2006/0519/20060519014301.shtml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icydo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